行業資訊
(圖片來源于網絡)
據了解,智能化糧庫是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正在建設和應用的24小時無盲點集中監控和風險預警平臺,全過程痕跡化管理糧食數量、質量、出入庫業務,智能化控制通風設備,并對糧情風險進行預警。在中儲糧智能化管理的引領下糧食倉儲業正在由傳統管理向現代化管理深刻轉型。
中儲糧數據顯示,2016年底實現了630家直屬庫和分庫的智能化管理,2017年將全面完成剩余分庫的智能化建設,實現全覆蓋。目前,中央儲備糧質量達標率提高到97%以上,綜合損耗率控制在1%,儲糧數量質量更有保障。
“一卡通”“千里眼”幫助農民賣“舒心糧”
“現在辦了智能卡,工作人員用電腦就能幫我們操作,兩個小時就可以辦完,以前現金支付,現在是24小時到賬。” 徐州市銅山區二堡村村民李同德笑著說“一卡通”十分方便。
記者在中儲糧徐州直屬庫收儲點了解到,農民進門先登記“一卡通”,此后取樣、檢驗、稱重、裝卸、結算和支付等賣糧的各個流程都通過一卡通辦理。這意味著從賣糧食的農民進入中儲糧的收儲糧倉站點大門開始,人、糧、錢的流向和狀態被盡收眼底。
“目前中儲糧徐州直屬庫‘一卡通’系統覆蓋率達到100%,通過‘一卡通’系統,實現了各環節業務公開透明、責任可追溯的信息平臺上規范運行,用信息化手段嚴格政策性收購全流程管理,規范了作業流程、強化了風險管控。”中儲糧徐州直屬庫主任靖峰介紹說。
由于徐州轄區托市收購庫點多、總量大、區域跨度廣。目前徐州直屬庫已在中心庫及3個分庫安裝攝像頭350個,大大提升了監管效率,增強“千里眼”的威懾性,隨著技術性能的提升而不斷強化,也促進了倉儲監管水平的提升,有效解決了一線庫點倉容緊張和分布不均衡的矛盾。
“內環流”“壓蓋隔熱”讓糧食受到精心呵護
收糧不易,儲糧更難。大國糧倉,如何積好糧?
一粒種子就是一個生命。“過去用二氧化碳儲糧,糧食不能呼吸,現在用氮氣儲糧,糧食有微弱呼吸,蟲害也不能生存。”宿州倉儲科科長郭長虹告訴記者,整個倉庫5000噸小麥上面覆蓋20公分稻糠起到隔熱保溫作用。倉庫采取內環流控溫、空調控溫、糧面壓蓋儲糧技術,夏季倉溫控制在25℃以下。改造后的倉庫,可使人力成本降低百分之三十,能耗成本降低百分之四十,實現綠色儲糧。
記者走進中儲糧宿州直屬庫糧倉內,19℃讓人感覺很舒適。“除了用 ‘內環流’,倉內還采取“壓蓋隔熱”等方法降低倉內溫度,”郭長虹介紹說,倉內均采取了屋頂架空結構,用菱鎂板吊頂隔熱,有效降低倉溫5℃-7℃,使糧倉達到低溫存儲,有效控制了病蟲的繁殖和滋生,做到保品質、保數量、保安全儲糧。
據了解,截至2016年底,全系統空調控溫儲糧規模達到2000萬噸以上,氮氣氣調儲糧技術改造1500多萬噸,內環流控溫儲糧1700多萬噸,智能通風約1800萬噸。中央儲備糧科技儲糧覆蓋率達到95%以上,綜合損耗率全面控制在1%以內,節約成本費用2億元以上,有效發揮“無形良田”作用。
中儲糧管理總公司負責人表示,2016年中儲糧全年累計購銷糧食2.43億噸,在國內糧食流通中發揮了骨干作用。中儲糧總公司2016年監督檢查結果顯示,中央儲備糧賬實相符率為100%,中央儲備糧宜存率達保持在95%以上,成為“優質糧”“放心糧”。目前,中儲糧正在全系統大力推進“標準倉”“規范庫”建設,將全系統1013個庫區列入了創建計劃,實現大國糧倉以規范化向標準化管理的新躍升。近年來,中儲糧在夯實中央儲備糧管理的同時,全力服務國家糧食宏觀調控,執行國家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等政策性糧食收儲任務。嚴把糧食質量入庫關,提高糧食倉儲管理水平,面對國家政策性糧食收儲量大幅增加,加之中儲糧自身倉容不足,委托管理成為最低收購價、臨儲糧油管理中的主要形式。目前,委托收儲庫點數量是中儲糧直屬庫數量的幾十倍,委托庫點儲存的政策性糧食占比達80%以上,點多、面廣,監管難度大。為了強化風險管控,中儲糧與地方糧食管理部門、農發行加強對委托企業定點的審核,嚴格定點,落實三方共同監管措施,強化技防、人防、法防和經濟防范“四位一體”。對委托代儲庫點儲存的政策性糧食,按照國家銷售出庫的總體安排和銷售計劃,做好出庫監管,壓實承儲企業的主體責任。